之前说过,在码头操作稳定的情况下,市场运力的增加是比较容易计算的,不需要考虑因为塞港带来的运力削减(而这一般都是估算出来的)。关于明年的新增运力,各种公开的资料很多。就美线而言,Sea-Intelligence 的预计是明年将增加10%的舱位。相比而言,需求端的预测最难,而且多变。EY Parthenon and Bain & Co 预测今年美国零售增长只有3%,去年是5.8%,而最好的2021年则是增加了13.2%。
2024年的美线货量增长又如何呢?S&P Global 旗下的GTAS预测明年亚洲到美国的货量将增长5%,而今年的货量同比将下跌12.9%。如果今年的货量跟2019年持平,明年增长5%的话意味着总量比2019年增加5%,这算不错的消息。可是,需求端的预测永远充满变数,而最新的一些消息无疑为美国零售消费的持续力带来很大的疑问。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的报告显示9月份的信用卡消费在放缓。根据美联储10月6日的报告,8月底美国信用卡平均借贷利率高达23%,如此高的利率下,消费者未必会在即将到来的秋冬销季大笔花钱。
就算明年的货量同比增长5%,相较于运力增长,供大于求是市场主调。运力过剩这道题目船公司熟啊,答了很多年,结局不算美好,有些公司直接倒闭了。老题有新解吗? 目前看,没有。船公司的三板斧虽然没有新意但是管用:停航,减速,拆船。对于新船,船公司可以尽量延期交船,但是程度有限。减速(slow steaming) N年前就开始了,再减的空间有限,没法对消化多余的运力带来实质性影响。同样,拆船带走的运力远远不及新下水的运力,不能改变供求关系。当新造运力占在营运力的30%时,上述措施只是暂缓了运力过剩的问题,可惜影响不大,供大于求的本质没变。
于是还剩最后一个法宝:停航(空班,跳班)。根据Sea-Intelligence的统计,本月美线停航运力高达23%,是4月以来最高的。现在普遍对农历年前货量回升缺乏信心,有的甚至认为到明年下半年前都不会有起色,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几个月内停航跳班将是常态。
空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船期不稳。2021-2022年大塞港的时候,美线准班率几乎掉到地底下了,不到10%。跟最差的时期比,现在自然是好多了,但还是低于50%,也远低于疫情前的60%-80%。船期变长不是问题,不稳才是问题:货要不早到,要么晚到。除了有些特殊的商品对时效有严苛的要求,时而15天,时而20天的船期还不如稳定的18天,这将会是一种奢望吗?
不稳的船期是空班带来的副作用,而货量不足导致运价的混乱也将是常态。虽然船公司手握重金,想通过发动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的价格战把竞争对手逼死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。经过几轮合并,美线货量更加集中在排名前六七家的船公司身上,想“搞倒”其中任何一家都不容易,代价奇高,逼退太小的船公司对市场的供求又不会带来重大影响,意义不大。因此,船公司不时放出低价不是“神风攻击队” 再现,而是抢夺市场不多的货量来增加装载率。运价越低于盈亏线,船公司拉高运价的愿望就越强烈,尝试的次数就越多,空班的决心和规模就越大,淡季甩柜(比如像现在的美西南)和淡季加价将时有发生。看似不合逻辑,实则无奈之举。
市场不相信眼泪。撇除2021-22年,船公司算是“过惯”苦日子的,货代也一样。当然,疫情期间积累的超级财富给了当下的船公司和货代相当的底气,即便2024年将面临亏损。供求关系的再失衡带来的船期和运价的不稳定性将是无可避免的“新常态”,如何安然渡过市场的低谷期是考验市场新老玩家的一道老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