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多家船东纷纷公布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财报,继第二季度有船公司出现亏损后,第三季度有更多的船东报亏,有盈利的船东净利基本上是去年同期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,短短一年间从巅峰跌到谷底。
美线市场对于一家全球性船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2021-2022年船公司的暴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线市场的贡献,同理,当运价跌破盈亏线时,美线的亏损足以影响一家船公司的财务稳定。
从2019的风平浪静,到2021-2022的波涛汹涌,再到2023的回归正常,美线在短短的五年间经历了波峰和低谷,各家船东在应对市场变化时如何调整运力呢?
下图是亚洲到美国各家船东在2019, 2022, 2023的货量占比变化,时间是1月到10月。这里需要说明一点:在同一个市场竞争,船司货量基本等于运力。每家船公司的装载率不尽相同,但差距不大。
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大概的趋势:14家美线船东中的头部企业变化颇大,中间的船司相对比较稳定,规模较小的独立船东变化也不小。
具体来说,作为亚洲到美国第一大船公司的CMA货量相对稳定,五年间的货量占比变化在0.5%左右,也就是说CMA的运力变化基本跟市场保持同步,没有超前,也没有落伍。
第二名的MSC就不一样了。2019年占比8.71%,经历了疯狂的2021年后到了2022年,MSC的市场份额几乎翻番,急剧增加到14.64%。大家应该还记得MSC 当时似乎用不完的舱位和空箱,当然,要diamond才能买的到。MSC 瞅准美线的量价齐高,从其他航线临时调船来美线,充足的舱位和箱子,再加上“钻石级” 运费成就了早前被欧洲媒体爆出但未经证实的当年MSC赚取的泼天富贵。市场在今年恢复平静后,MSC逐渐减少了美线运力投入,市场份额比22年少了2.5%,不过还是比19年高出近3.5%。很明显,当年MSC 抓住了百年一遇的机会,下手又狠又准。市场缓和后,MSC及时调整了运力。
第三名的长荣则是另外一番景象。2022年的市场份额跟2019年相比不升反降,这倒不是说长荣当年减了船,更多的是因为市场货量增长很快,而长荣的运力(货量)增长赶不上市场的节奏,市场份额反而减少了。就长荣自己来说,2022年货量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8%,这比同期跟市场保持同步增长的CMA足足低了14%!看来长荣当年“不为市场所动”,没有刻意增加运力。到了2023年,当潮水退去,长荣的市场份额又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。